金沙-www.js6666.com|官方登录入口-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规章制度 > 学校制度 >

河南农业大学关于加强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

发布时间:2007-09-08 00:00    浏览次数:

各院、部,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中共河南省委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精神,根据《河南农业大学2005~2020年发展战略规划》、《河南农业大学2005~2020年学科建设规划》和《河南农业大学2005~2020年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按照整体部署,分步实施的原则,为保证第一阶段,即2005~2007年的建设目标顺利实施,真正做到促进学校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目标任务
(一)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造就一批国内外知名度较高的学科带头人、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形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富有活力、开拓创新的学科队伍。
1、教师规模
加大师资引进力度,每年有计划新增教师120人左右,其中接收应届毕业生70~90人左右,调入50~30人左右,根据不同学科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控制教师的学历、年龄和学缘结构。坚持“不求我有,但求我用”的方针,通过外聘、兼职等形式弥补当前师资不足,把流动教师编制控制在专任教师总数的四分之一以内。
2、学历结构
培养与引进并重,提高教师学历。力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25%以上,专任教师硕士学位达到50%以上,青年教师一般应具有研究生学历和硕士以上学位。
3、学缘结构
教师中在校外完成某一阶段学历(学位)教育者占总数的70%以上,其中,国家级重点学科达80~85%,省级重点学科达75~80%。
4、职称和年龄结构
专业技术职务逐步实现按学科设岗,按岗位聘任,职称结构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年龄结构组成较为合理的梯次。
(二)重点学科和研究基地建设
新增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研究中心、基地1~2个,省级重点学科3~5个,省部级研究中心、实验室2~3个。
(三)学位点与本科专业建设
1、学位点建设
新增1~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5~2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2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
2、本科专业建设
通过三年建设,新增本科专业15个左右。
(四)科学研究
科研经费年递增率在17%左右,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1~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25~30项,专业技术人员年人均在国家期刊统计源杂志上发表论文0.65篇以上,被SCI、EI、ISTP等收录论文数量占10%左右。
二、整合学科资源,拉大办学框架
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参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兼顾学科、专业的层次、数量、类别以及学科原有的基础、社会需求和发展前景、学校资源状况等综合因素,按照“有利于学科高层突破、有利于拉大办学框架、有利于学校持续发展”的标准,坚持“社会急需、梯队合理,学科相近、优势互补,有利发展、便于管理”的原则,对现有学科布局进行适时调整,不断优化学科资源配置,为实施学校学科总体高层发展奠定基础。
三、实施分层建设,打造优势特色学科
(一)国家级重点学科(第一层次)
努力实现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目标。通过引进和培养院士、特聘教授以及招聘国内外著名大学、科研院所的博士,确保专任教师中博士达到60%以上;充分利用国家级重点学科的优势,争取专项资金,主持国家级研究课题和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扩大国际合作研究,取得标志性成果,使1~2个方向居国内领先水平。积极发挥学科集群中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的核心作用,带动相关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的快速发展。
(二)省级重点学科(第二层次)
要积极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专任教师中博士应达到40%以上,形成以博士为主体,富有朝气、勇于创新的学科团队,积极承担国家级研究课题和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获得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成果,为争取博士学位授予权或晋升国家级重点学科创造条件。
(三)校级重点学科(第三层次)
实行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并重。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尽快提高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在学科队伍中的比例,专任教师中博士应达到30%以上,尽快发展和壮大学科队伍;依靠学科集群中的优势学科,加强横向联合,积极承担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为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或晋升省级重点学科创造条件。
(四)一般学科(第四层次)
以本科教育为主;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加快培养与引进博士、硕士数量,35岁以下专任教师中获硕士以上学位的人员力争达到90%以上;依靠学科集群中的优势学科和主干学科,加强横向联合,积极承担省部级项目,为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或晋升省级重点学科创造条件。
(五)学科特区
对于已有一定基础、有望短期内实现高层次突破和社会经济发展急需、但梯队相对薄弱的新兴学科,开辟绿色通道,进行超常规的建设。学校在学科带头人、学科梯队、工作环境、建设经费、科研立项、职称评审、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
(六)特色学科
特色学科应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级科研课题,以科学研究和培养研究生为主。学科队伍以博士为主体,努力加强国际合作,开展超前研究,形成原创性成果,增强比较优势,尽快成为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品牌学科。同时,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积极挖掘和培植新的特色学科和方向。
通过分层次建设,以核心学科带动相关主干学科和基础学科,使其尽快发展成为优势学科或特色学科;以相关主干学科和基础学科为支撑,实现核心学科高层次突破,逐步形成相互依托、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协调发展的学科集群。
四、实施“四项工程”,汇聚学科队伍
(一)特聘教授+团队工程
在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学科或有望实现突破的新兴学科,设立“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省特聘教授和校特聘教授岗位,面向海内外招聘,充分发挥他们的学科带头人作用,依托其优势,构建1~3个创新团队,形成8~10个学科团队,学校在人、财、物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整体带动学科及师资队伍的快速发展。
(二)教学名师工程
遴选10~15名校级教学名师,制定培养方案,每人资助3万元,合约管理,严格考核,尽快培养成省级或国家级教学名师。
(三)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
学校每年有计划培养20~30名博士、20~30名硕士,遴选20~30名有发展潜力的学术骨干教师到国内外著名大学、科研单位研修或做访问学者,重点支持3~5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开展创新或有发展潜力的研究课题。
(四)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
坚持引人与引智并重,正式调入与柔性引进相结合,每年引进高层次人才50名左右(其中正式调入30~35人,柔性引进15~20人)。引进的重点是我校紧缺的“两院”院士、特聘教授、优秀学科带头人、海内外博士和博士后等。柔性引进可采取“双聘”以及担任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兼职教授、讲座教授等形式。完善激励机制,对引进的人才,可根据不同的形式, 采取灵活多样的薪酬制度,如:设立校内津贴、协议工资、项目工资、技术成果入股等,使其尽快带动我校现有学科实现真正意义的高层次突破。
五、构筑“三个平台”,改善学科发展条件
(一)研究平台
学校制订鼓励政策,积极争取专项资金,加强现有国家和省部级中心、基地、重点实验室内部建设,同时积极鼓励争取新的博士后流动站、国家和省部级研究中心、基地和重点实验室,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资力度,购置必要的仪器设备,重点建设多学科共享实验室,实行“开放、联合、流动、竞争”的运行机制,使其真正成为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高技术成果转化、高层次决策咨询的研究平台。
(二)公共支撑平台
加快多媒体教室、公共网络体系、数字图书馆、数字校园和实验实习基地厂(站)建设,实现教学、科研、行政管理自动化,为学科发展提供有力的公共支撑平台。
(三)服务平台
学校各部门应牢固树立为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的服务观念,强化服务意识,各职能部门要加强沟通与协调,围绕人才引进、科研立项、后勤保障、资金筹措等方面做好本职工作,每年要为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办几件实事,形成全方位、多层面、高效率的服务平台。学校将把这些工作作为单位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
六、深化“三项”改革,增强学科发展动力
(一)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在学科建设上实行校、院、学科三级管理体制
1、各级党政领导都要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学校成立学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校党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任成员。学校与学院、学科带头人签订目标任务书,实行合约管理。
学校设立学科建设工作办公室和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办公室,负责全校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和发展的规划、组织、协调、申报、宣传和评估等工作。
2、各院部党政一把手对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要亲自抓,负总责。各院部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负责本单位学科、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工作,保证各项建设措施的落实到位。
3、学科点实行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带头人全面负责本学科的日常管理工作。学科带头人应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和学科发展机会,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享有人员聘用和经费使用的自主权,带领学科成员实施学科发展的目标规划。
(二)深化教学改革,巩固学科发展基础
深化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快研究生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积极申请“本硕连读”、“硕博连读”;健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与监督机制,完善研究生培养导师组负责制,充分发挥研究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加大实施研究生“助研、助教、助管”工作力度,努力提高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的创业与创新能力;制订措施,进一步加强研究生的论文指导,不断提高论文水平和质量,努力争取更多的博士论文通过国家优秀博士论文的评审,力争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方面有所突破。
以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为主线,继续完善学分制、弹性学制和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尽快实施按学科门类招生;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培养科研素质;实施教学质量评估工程、精品课程工程和英语等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工程,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加强教材建设,加快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步伐,加强流动编制教师的规范化管理。推进实验室建设、实验课程改革和实验室开放工作。
(三)深化学科经费管理改革
设立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专项经费,纳入年度财务预算,专款专用。同时通过国际融资、政府投资、信贷资金、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加大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和逐年递增。专项经费主要用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学科队伍建设和学科骨干的培养及重要学术交流活动、重要学术论文出版的资助、急需仪器设备或图书资料购置、信息网络的运行维护、评估奖励和科学研究等。
七、加强交流合作,提高学术水平
(一)开展国内国际合作
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国际、国内科研合作,支持学科与企业、科研机构联合申请国家和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开展联合科技攻关;申报博士后流动站和学位点,培养研究生;共建开放实验室、技术开发中心、科研生产联合体,共享文献信息和仪器设备;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二)加强学术交流
邀请海内外著名学者到校兼职、访问、讲学和研究;加强国际合作办学,招收不同层次的留学生;鼓励和支持学科主办全国性、国际性学术会议和高水平的学术论坛,营造学术氛围,努力提高学科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及知名度。
八、创新学科管理制度,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参照《河南省高等学校省级重点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建立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各学科点签定《学科建设目标任务书》,在省级重点学科评估的基础上,学校每年对各层次学科点进行一次评估,结果予以公布。评估合格及其以上的学科,下一年度继续给予资金支持。评估不合格的学科点,给予黄牌警告,停拨下年度学校匹配经费,一个月内提交整改报告,半年后重新接受评估,仍不合格的,调整学科带头人及梯队成员。三年进行终期评估,对评估优秀的学科点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或晋升国家级重点学科等实现高层突破的学科点,学校也将给予奖励。
摘自(校政〔2004〕18号)


                                                                                                   人事处
                                                                                       二○○四年十月十五日